:::

3-5 基督教與西洋音樂史

2-1基督教與西洋音樂史 主講人:黃哲輝牧師 2007.2.24
(基督教音樂史)

壹.聖經時期音樂(B.C 4000-A.D 450)
 一.舊約時期音樂。
 二.新約時期音樂。
 三.聖經以外音樂。
貳.中古時期音樂(450-1450)
參.古典時期音樂
 一.文藝復興期(1450-1600)
 二.巴洛克樂派(1600-1750)
 三.古  典樂派(1750-1820)
 四.浪  漫樂派(1820-1900)
肆.近代時期音樂(19世紀-現在)

壹、聖經時期音樂
 一.舊約時期的音樂。
 1.摩西五經時期。(出15:1-20)
 2.迦南爭戰時期。( 書6章 )
 3.士師領導時期。(士5:1-31)
 4.王國建殿時期。(歷上16章)
 5.被擄歸回時期。(尼8:6-9:3)
 二.新約時期的音樂。
 1.福音時期。(太26:30,可14:26 )
 2.使徒時期。(徒16:25)
 3.教會時期。(弗5:19)

 三.聖經以外時期。
人類文明發源地:地中海沿岸
 埃及、西亞、希臘、羅馬金字塔中出土許多樂器
 埃及、西亞、希臘、羅馬金字塔中出土許多樂器
 七千多年前希臘的奧林匹亞競技,就有音樂項目。
 (Quardrivium):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 畢達哥拉斯最早研究音階與弦的理論

貳、中古時期450-1450
一.背景:大致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東羅馬帝國滅亡這一千年之間
 宗教音樂:彌撒、聖歌
 世俗音樂:吟遊詩人、牧歌
 樂曲欣賞:

二、中世紀(西元504-604)葛利果聖歌
A.此時期的音樂純粹是為了教會而創作的 宗教性儀式音樂
B.教皇:葛利果一世(GregoryΙ)
C.聖歌的彙集。
 a.創立教會音樂學校。
 b.製定聖歌式與用法。
 c.規定聖歌的調式。
 d.是「單音聖歌」沒有和聲也沒有伴奏。
1.葛麗果聖歌單音音樂
2.比薩大教堂(義大利)
3.比薩斜塔:
 以環繞的拱廊做裝飾,向一旁傾斜5公尺,是一座鐘塔。每年傾斜1.1公厘。
4.相傳葛利果一世
  相傳葛利果一世是在生聖靈的感動下,透過化作飛鴿的天使的傳訊, 將各地聖歌彙整成葛利果聖歌集

三.中世紀時期─教會音樂
 中世紀─黑暗時期,但晚期則是文化增長時期。中世紀三階級:貴族、農民、神職人員。教堂成為人民的主要景觀和精神堡壘,也是音樂生活的中心。
 在西元六世紀之前,歐洲音樂界一片混亂,沒有固定的節拍、小節線與標準音階。音樂仍處於原始的聲樂階段,也沒有一種穩定的語言用在歌唱上。
 教會出面恢復秩序。西元六世紀天主教教皇葛利果一世(590-604在位)下令將音樂記載下來並編纂成冊。此後一千年,葛利果聖歌成為天主教儀式的音樂基礎。
 大多數中世紀音樂為聲樂,1100年後樂器使用才漸增加。
 中世紀基督教(指天主教)興起,重視音樂,音樂會都在教堂舉行。
 彌撒曲(Mass)成為所有中古時期歌曲的主要來源。
 13、14、15世紀最流行的音樂是富有變化的經文歌motet。
 14世紀,革新者對音樂有新發展,作曲者都宣稱自己的作品為「現代音樂」。14世紀末,通俗歌曲在教堂外流行。

四.複音的形成。
 1.胡克巴德(Hucbald, 840-930)創案「奧爾干農」(Organum)這種樂曲,以葛麗果樂調為基礎,配上另一個完全五度與完全四度的音,有時重疊唱出兩個八度音,形成三部或四部合唱。
 2.狄斯康都司(Discantus)是以兩個聲部不但平行進,有時也反行或斜行,除了八度、五度、四度外,也自由使用三度和六度的音程。
 3.十五世紀起,就給予這復雜音樂,冠上「對位法」(Contrapunctus)

五.譜的形成。
 1.九世紀發明了「紐姆樂譜」(Neumes),但不能完全記下旋律,只能表示歌詞各音節大略的長度與抑揚而,到了複音音樂就很難。
 2.十世紀開始使用十條左右的橫線記錄歌詞。
 3.奎多•阿雷佐(Guido d’Arzzo,995-1050)創造出音名與唱名,並發明了樂譜。
 4.因為音階變化的需要,到十五世紀才確定了升降用記號和五線譜,十六世紀時才大量使用。

六.音樂的普及。
 1.早期音樂是以教會為主。
 2.七、八世紀「吟遊詩人」和流浪歌手,到處走唱,對樂器的普及與改良,很有幫助。
 3.十二、三世紀是騎士精神盛行的時代,帶動上等階層開始喜愛詩歌與音樂。
 4 .十四世紀起,在工商業界,產生了「名歌手」,騎士精神衰微後,音樂由騎士移到百姓階層。

參.古典時期。

一.文藝復興時期1450-1600
 由於古騰堡活字印刷,音樂出現巨幅成長。
 聲樂為主,樂器開始出現,樂器逐漸複雜,長笛、直笛、雙簧管、小號、長號、魯特形、古吉他、豎琴、古提琴。
 樂曲欣賞:

1.起源
 十五世紀初期在義大利興起
 十四世紀時,學者認為西方藝術走衰退已有一千年,他們懷念古代( 400 B.C.- A.D.400 ) 的希臘、羅馬的藝術與文學。
 受到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還是比之以前,更著重表達情感。

2.音樂技巧
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最重要的發展是複音音樂。
 文藝復興時期已發展出對位式的、卡農式的(對答法)、輪迴式的、並和聲的初步成形。
 作曲家會選擇某些可以用音響來描述的字眼,如「飛翔」譜成波動的旋律,「悲傷」譜成一段短的半音階樂句,「上升」「下降」則以音階作上下行。
 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聲樂曲是:彌撒、經文歌和牧歌。
 經文歌最大特徵就是禮儀性的清唱式( a cappella),因此,十六世紀也被稱為清唱式音樂年代
 經文歌還具有多曲調:每一聲部均有獨立性主題
 多節奏:這是由對位模仿、強弱位置各聲部不相吻合互相交錯造成
 以及多主題:一首曲子中有多種主題模仿對位

3.通俗音樂
 牧歌,整體而言較具民間性、文學性、輕巧性,涵蓋的情感也更多元富變化,它是宗教生活之外,百姓自發的創作,承載民間四季節期、生老病死與人間情愛,因此曲式雖粗糙,卻更有彈性、更活潑些。

4.代表音樂家
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十五世紀的代表人物是 杜飛(Guillaume Dufay 約1400-1474)
 十六世紀是帕勒斯替那(Palestrina 1525-1594)。帕勒斯替那將複音音樂發展達到顛峰,並結束這時代。

5.宗教改革
 文藝復興晚期,開始出現基督教聖樂的發展,因為自馬丁路德改教以後,基督教脫離天主教,開始發展自己的聖樂。
 馬丁路德強調宗教音樂應當要擺脫宗教儀式徒具形式的天主教聖樂困境,因此在基督教聖樂中出現聖詠合唱( Chorale),與讚美詩。

二、巴洛克時期1600-1750
 Baroque源於葡萄牙文Barroco,意指「不規則形狀的珍珠」,藉以指這150年間西歐盛行的藝術風格,協奏曲風格出現,數字低音的運用,歌劇誕生。
 人類史上最細緻、典雅與色澤繽紛的音樂。
 巴哈、韓德爾將巴洛克音樂推向頂峰。
 音樂欣賞:
    corelli
 巴洛克:原意多種,如奇怪、華麗、精巧的裝飾。表示特有的風格。
 巴洛克風格的形成和教會有關。為了使氣氛更能感人,教會採用極具情感與戲劇性的藝術品來配合崇拜的進行。當時保守者將這種音樂稱為低俗的音樂,有如目前許多先進音樂不為保守派所欣賞一樣。
 主要音樂家:巴哈Johan Sebastian Bach與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 科學上有大突破:伽利略(1564-1642),牛頓(1642-1727),大幅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點。
 1611 英皇欽定本聖經出版
 用「數字低音」記譜,已有和聲概念,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出現了音樂術語。
 樂器:古鋼琴、大鍵琴、管風琴,古鋼琴在明朝時傳入中國。
 聲樂曲:歌劇(Opera)、清唱劇(Cantata)、神劇(Oratorio)。
 器樂曲:奏鳴曲、組曲、協奏曲。
組曲是由幾首短曲組合而成的樂曲,古代組曲大都由四首小曲組成。 分別為:
(1)Allemande阿勒曼舞曲:二拍子,德國舞曲。
(2)Courante庫朗舞曲:三拍子,法國的快速舞曲。
(3)Sarabande薩拉邦德舞曲:三拍子慢板,西班牙舞曲。
(4)Gigue基格舞曲:三拍子義大利或英國快速  度舞曲。

1.巴洛克時期:西元600~1800  作曲家:
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1,義大利)
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國)
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德國)
A.韋瓦第(古協奏曲之父)
 四  季(The four seasons Op.8)
B.巴哈(音樂之父)
 布蘭登堡協奏曲
 大提琴獨奏組曲
C.韓 德 爾(音樂之母)
 皇家煙火的音樂
 水上音樂

2.音樂風格大致如下:
在弦律方面: 樂句短巧簡明,多為四小節或八小節的樂句。音樂中的曲調明白而變化 豐富。
在節奏方面: 速度與節奏的變化單純統一。多由明顯易懂的節奏,引領整曲音樂進行 。
在和聲方面 :在這個時期的作曲家們,在對位變化中的和聲,仍以大、小調的和弦感 為依歸。因而此時期樂曲,大、小調的感覺很明確。
在組織方面: 管弦樂曲裡面,特別是當時所謂的協奏曲之中,作曲家們多安排一小獨 奏組與一室內管弦樂團,彼此對比的方式演奏。這種所謂競奏的效果, 有著明確的強、弱對立特色,使得音樂靈活明艷。在樂曲之中,各聲部 均模仿著同樣的音樂動機,再把動機以繁複的手法搭配呈現。

三.古典樂派1750-1820
 Rococo源於Rocaille為貝殼之意,裝飾華麗漩渦花紋。其風格較巴洛克輕鬆、具親切感,頗受沙龍人士喜愛,主要再法國流行長達五十年到法國大革命(1774)為止。
 古典(Classical):相對於流行,古典希臘、羅馬的藝術與文化、不朽品味與極致成就。
 主音音樂,常用分解和絃來伴奏,偏重器樂曲,鋼琴地位提升。以奏鳴曲Sonata曲式為主,大都是由三個樂章組成。

◎奏鳴曲式
(1)第一樂章:快板,有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
(2)第二樂章:慢板或行板,有時加入Minuet小步舞曲或詼諧曲Scherzo。
(3)第三樂章:急板或快板輪旋曲  Rondo。

1.海頓:(1732~1809)
 生於奧地利,從小加入
   聖史蒂芬教堂合唱團,
   從擔任宮庭樂長,交響
   曲104首,室內樂極多,
   奧地利國歌也是海頓作
   品。
 樂曲欣賞:小號協奏曲

2.莫札特(1756~1791)
 莫札特(1756~1791)生於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神童,自小隨父親,姊妹各地演奏。作品風格澄澈典雅,充滿深刻的情感表現,如歌的旋律,溫柔細緻的半音階合聲,古典要素理性與感性均衡的縮影。各式作品極多近千首作品。
 樂曲欣賞:第21號
            鋼琴協奏曲

3.貝多芬(1770~1827)
古典樂派的峰頂,後期開啟
浪漫樂派。生於德國波昂。
父親與祖父均為選帝侯歌手,
所有教育均由父親擔任,十
四歲開始任官庭副風琴師,
受到貴族「布勞寧」一家人
照顧與教育,成為音樂家中,
思想與文學素養最高者。
 作品史無前例地將個人濃烈的情感融入,構思雄偉,曲式自由,表現真執,將音樂帶入巨人般崇高的藝術境界貝多芬極受推崇,葬禮備極哀榮,有如王者,上萬人為他送葬。
 樂曲欣賞:中提琴、雙單簧管、大提琴三重奏

4.小結:
 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 莫札特Wolfgan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 古典:被濫用的名詞。這時期的音樂家重新發現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開始建構其質樸、壯麗、寧靜、力量與優雅的新形象。古典=最佳模範=經典。以維也納為中心。
 宗教上:有英國衛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之奮興運動。
四.浪漫樂派1820-1900
 浪漫時期的音樂橫掃全歐,從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中期文化運動的一部份。特性是追求個人主義,情感的主觀性,不受拘束,親近大自然,渴望遠方、陌生神秘。
 標題音樂達到最高潮,善用抒情、描寫的手法來寫樂曲,表現個人或民族性,在曲式上較自由。交響是標題音樂表現在交響曲中的一種新形式,由李斯特Liszt所創。交響曲中加入了聲樂曲,樂團編制較以前擴張。藝術歌曲起源於德國,19世紀舒伯特Schubert建立德國藝術歌曲的基礎。
四.浪  漫樂派(1820-1900)
1.舒伯特(1797~1828)
 歌曲之王,生於德國維也納市郊,浪漫樂派創始者之一,作品極多,交響曲、室內樂、連篇歌曲等。
 樂曲欣賞:鱒魚弦樂五重奏。

2.韋伯(1786~1826)
 生於德國北部呂北克。幼年起即隨父母各地旅行演奏,後就任布拉格歌劇院指揮。代表作品魔彈射手等七部歌劇、序曲、交響曲、協奏曲等。
 樂曲欣賞:中提琴輪旋曲

3.白遼士(1803~1869)
 白遼士(1803~1869)
   生於法國里昂,父親是醫師,原也學醫,後改入音樂學院,1830年贏得羅馬大獎。代表作品幻想交響曲、哈洛德在義大利、羅密歐與茱麗葉。
 樂曲欣賞:哈洛德在義大利

4.孟德爾頌(1809~1847)
 生於德國漢堡,祖父與父親為銀行家。九歲即公開演奏鋼琴協奏曲,十一歲作曲,十七歲寫下仲夏夜之夢序曲,後任來比錫布商大廈音樂會指揮。其作品反應他的一生境遇、幸福、明朗光輝
 樂曲欣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5.舒曼(1810~1856)
 生於德國薩克森,18歲入來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一年後轉入漢堡大學法律系,隔年再回來比錫改學音樂,因練琴過度導致手肘受傷,乃改習作曲。184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44年後罹患精神病,1854年自殺不成,住進精神病院,兩年後去世。
 樂曲欣賞:

6.李斯特(1811~1886)
 生於匈牙利雷丁,後遷居維也納,並至巴黎求學,鋼琴演奏技巧出類拔萃,出任威瑪宮廷樂長,首創交響詩體例。
 樂曲欣賞:匈牙利舞曲

7.蕭邦(1810~1849)
 生於波蘭華沙,二十歲離開波蘭至巴黎,此後因波蘭革命失敗,一生未再回國。蕭邦作品二百多首,主要是鋼琴為主,有鋼琴詩人之稱。
 樂曲欣賞:幻想即典曲

8.威爾第(1813~1901)
 生於義大利北部塞特,少年隨村中教堂風琴師學琴及作曲,十八歲赴米蘭史卡拉劇院學習音樂。他的歌劇作品開創了義大利歌劇院的新局面。
 樂曲欣賞:阿伊達

9.布拉姆斯(1833~1897)
 生於德國漢堡,初期學習鋼琴及作曲,未曾接觸歌劇與標題音樂,向古典形式靠攏,作品除交響曲,協奏曲外,主要是室內樂,被譽為德國樂壇三B(巴哈,貝多芬與布拉姆斯)。
 樂曲欣賞:匈牙利舞曲

◎小結:
 浪漫時期是文化運動的一環。著名音樂家有舒伯特(1792-1828)、威爾地Giuseppe Verdi(1813-1901)、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1824-189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舒曼(1810-1856)、及波蘭的蕭邦(1810-1849)、法國的白遼士Hector Berlioz(1803-1869)等。
 歌曲強調個性、想像力、及作者的主觀。多元、複雜。
 此時代產生許多聖詩(例如平安夜,奇異恩典)
 英國17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在1830年代遍及歐陸。
 英國派出大量宣教士外出傳教,如戴德生1832-1905

肆.近代時期音樂

一.十九世紀
   19世紀,作曲家們把愛國家、愛民族的精神、感情表現在音樂裡,以傳統民族、鄉土氣息的民歌、舞曲為題材,用創新的旋律和聲、特殊的節奏使音樂色彩更富變化。
 
1.國民樂派
國民樂派
俄國:柴可夫斯基,林姆斯基¡E  
      可沙可夫
歐洲:德弗乍克、史麥塔納、葛 
      利格、西貝流士、阿班尼
      士、葛拉納多斯

2.印象派
 印象派
   德布西、拉威爾

3.晚期浪漫樂派
 布魯克納、馬勒、史特勞斯、拉
哈曼尼諾夫、佛瑞、艾爾嘉。

二.20世紀現代主義:

   20世紀現代主義的表現,它以主觀的方式,憑自己的印象用反對事物、感情等具體、精確地來表現。
 【特色】使用六全音階,和絃常省略第3音,常用九和絃、自由節奏,以鋼琴音樂表現為多。

1. 新維也納樂派又稱表現樂派:
  【特色】自我主義強烈,破壞傳統,表現不諧和音樂。
 
2.新古典主義:
法國六人樂團反對印象樂派,以重回浪漫派以前的音樂為目標,重視客觀性,簡化音樂題材,表現不受限制,作品分為調性與非調性風格,以傳統古典音樂風格來表現現代精神。

3.爵士樂:
早期是美洲與西非人用加重節奏的舞蹈音樂,再美洲的黑人靈歌、藍調音樂就是爵士樂的一種,後來發展改編為通俗音樂。

4.搖滾樂
 以重金屬音樂為主,不以優美的旋律取勝,而是以「強烈的節奏」為主。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